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走进安阳县 > 安阳县概况

安阳县概况

安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ayx.gov.cn 来源:史志研究室 时间:2025-10-09

  【位置面积】 安阳县地处豫北,位于安阳市区东部,南与汤阴县毗邻,北与河北省临漳县交界,西与安阳市区相接,东与内黄县相连。京港澳高速公路、南林高速公路和京广高铁穿境而过,国道515、国道341、省道502纵横交错,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

  至2024年底,全县辖白璧、高庄、崔家桥、韩陵、永和、吕村、辛村7个镇和瓦店、北郭2个乡。总面积509.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71万亩,辖行政村30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个,常住人口41.53万人。县人民政府驻文明大道东段路北。

  【地貌】 全县以平原为主,与华北平原相接,广袤无垠,一马平川。最低点在瓦店乡的广润陂,海拔54.5米。

  平原 全县平原的整体地势是西北略高于东南,平均海拔60米。

  全县平原是大平小不平,在白璧镇有一条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土丘,高于平地3米~5米。其上分布有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以及大量的商周文化遗址。在崔家桥、永和、吕村3个乡镇的北部有一条沙土地带,为明清时期漳河冲积带。

  凹地 低凹地区主要在瓦店乡,以及辛村镇、白璧镇和高庄镇的一部分,主要有广润陂和茶店坡。此外崔家桥镇境内也有低凹地。

  【气候气象】 2024年安阳县气候基本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偏多,出现了暴雨、高温、雾霾、大风、干旱、低温等气象灾害,对安阳县农作物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人民的生活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总体来说是个有利有弊的年份。

  气温 2024年安阳县年平均气温15.8℃,较常年同期偏高1.4℃,比2023年同期偏高0.3℃。2024年最高气温为42.6℃,出现在6月13日,2024年最低气温为-10.3℃,出现在1月22日。冬季气温(即2023年12月、2024年1月、2月)平均气温0.8℃,较常年同期偏低0.3℃,比2023年同期偏低1.0℃;春季气温(2024年3月、4月和5月)平均气温17.4℃,较常年同期偏高2.0℃,比2023年同期偏高1.0℃;夏季气温(即2024年的6月、7月和8月)平均气温27.5℃,较常年同期偏高1.1℃,比2023年同期偏高0.1℃;秋季气温(即2024年的9月、10月和11月)平均气温16.5℃,较常年同期偏高1.9℃,比2023年同期偏高0.4℃;2024年12月份平均气温2.4℃,较常年同期偏高1.4℃,比2023年同期偏高2.3℃。

  降水 2024年安阳县年平均降水量504.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8.9毫米,比2023年同期偏少529.4毫米。冬季平均降水56.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6.6毫米,比2023年同期偏多39.1毫米;春季平均降水60.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6.4毫米,比2023年同期偏少197.4毫米;夏季平均降水量为294.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5.9毫米,比2023年同期偏少305.1毫米;秋季平均降水量为131.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4.3毫米,比2023年同期偏多9.0毫米;2024年12月份无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1毫米,比2023年同期偏少37.5毫米。

  日照 2024年平均日照时数2120.4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多181.8小时,比2023年同期偏多46.4小时。冬季平均日照时数468.0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多115.3小时,比2023年同期偏少15.3小时;春季平均日照时数589.8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多82.4小时,比2023年同期偏多24.3小时;夏季平均日照时数为540.2小时,较常年偏少0.8小时,比2023年同期偏少133.8小时;秋季平均日照时数为398.5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少39小时,比2023年同期偏少179.9小时;2024年12月份平均日照时数199.5小时,较常年同期偏多82.0小时,比2023年同期偏多23.9小时。

  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雾霾 2024年安阳县雾霾天气仍然较多,安阳县出现雾9天、霾88天(2023年雾6天、霾60天),雾、霾天气数高于2023年,对人们的出行和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大风 2024年安阳县出现大风天气9天,最大瞬时风速出现在8月4日为30.0米/秒,大风出现次数明显少于2023年。

  干旱 2024年5月18日至6月15日降水量6.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少81.8% ,出现不同程度旱情。2024年11月26日至12月31日连续36天无降水,但未出现明显旱情。

  暴雨 2024年夏季安阳县共出现6次暴雨:6月21日崔家桥暴雨,降水量58.5毫米;7月5日北郭等乡镇出现暴雨,降水量北郭58.5毫米,瓦店74.4毫米,吕村68.5毫米,辛村56.6毫米;7月7日瓦店暴雨,降水量90.3毫米;7月22日瓦店等乡镇出现暴雨,降水量瓦店72.9毫米,柏庄69.8毫米,崔家桥52.5毫米;8月7日北郭暴雨,降水量51.6毫米;8月9日北郭等乡镇出现暴雨,降水量北郭63.3毫米,瓦店59.3毫米,永和54.3毫米。

  干热风 2024年5月23日、28日出现干热风天气。

  高温 2024年夏季出现2次连续高温天气,一次是6月9—13日连续晴热高温天气,一次是6月18—20日连续高温天气。6月9—13日连续高温天气,高温持续时间5天,其中40℃以上高温持续时间2天;最高气温42.6℃,出现在6月13日。6月18—20日连续高温天气,高温持续时间3天;最高气温36.8℃,出现在6月20日。

  大雪 2024年1月16日至17日出现大雪,降水量8.1毫米,最大积雪深度5厘米。

  低温 2024年1月22日出现低温天气,最低温度-10.3℃。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评价。

  安阳县冬季光照气象条件较好,光照偏多,降水量较多,墒情好,利于小麦生长,冬季出现多次降雪,其中1月积雪深度达5厘米,有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减少病虫害基数,2月下旬出现降温过程,冬小麦返青期较常年晚一周左右。

  春季小麦返青期之后气温偏高和光照条件充足,3月降水偏多,提升了大田墒情,大部分农田墒情适宜,充足的水热条件为小麦大面积拔节及奠定成穗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孕穗抽穗期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加速了幼穗分化,水热条件良好,苗情迅速转化,分蘖成穗率提高,未出现明显旱情,大田苗情长势较好。5月降水偏少,未发生连阴雨,有利于小麦成熟收获,5月14日大风强对流天气造成局部小麦倒伏。5月出现干热风天气,造成小麦成熟较常年提前。

  夏季6月上中旬天气晴热少雨,对小麦的收获较为有利,但对夏玉米播种出苗有不利影响。玉米出苗后经历了2次高温天气,大部分田块出现了不同程度旱情。7月日照偏少,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7月22日出现强对流天气,雷暴大风造成局部玉米倒伏现象。

  秋季9月份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干旱有所发展,日照大部分偏少,光照不足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10月气温正常,降水偏多,日照偏少,土壤墒情较好,对秋种较为有利。11月气温偏高,日照偏少,降水偏少但土壤墒情大部分较好,对小麦生长较为有利,但温度偏高,小麦有旺长现象,对越冬不利。

  12月份温度偏高,光照充足,无降水但前期降水充足,土壤底墒大部分较好,小麦苗情好于2023年同期,但因温度偏高,小麦存在旺长现象。

  (赵 武)

  【水文水资源】 安阳县诸河流均属海河流域的南运河水系。常年河主要有洹河及边界地区的汤河。季节性河流主要有洪水河和南界的羑河等。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径流)、过境水和地下水。安阳县(示范区)水环境质量稳中有改善,境内4条主要市控河流5个断面全部稳定消除劣Ⅴ类水体,洹河稳定达到Ⅲ类水质,乡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被挤占的河流生态用水逐步得到退还,洹河重点河段逐步恢复“有水”。

  地表水 地表径流来自大气降水。其径流量取决于降雨量的大小。全县多年平均雨量571.6毫米,除去土壤吸水、下渗和蒸发外,年径流量约为平均降雨量的22%。

  过境水 安阳县过境水主要是洹、汤二河。洹河多年平均总流量1.197亿立方米,水质属HC02-Ca-Mg型,矿化度0.25~0.27克/升。汤河年总流量为0.42亿立方米。

  地下水 安阳县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河渠入渗补给,并以人工开采排泄为主。

  【土壤】 安阳县总面积509.3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51.71万亩。根据土壤分类命名原则,全县土壤分为2个土类,具体为潮土土类、风砂土土类。大体上,潮土分布在境内广大平原区,县境偏北古漳河故道为风砂土。

  【植物动物资源】 安阳县境内有植物600多种,其中,农作物约有120种,林果类100多种,草类200多种,药用植物120多种,观赏植物40多种。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进步,许多野生植物已被培育成栽培植物。

  安阳县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谷子、稷子、绿豆、黄豆、黑豆、红豆、甘薯等。

  安阳县的经济作物有:西红柿、栝楼、菊花、金银花、辣椒、棉花、芝麻、向日葵、油菜、花生、西瓜、甜瓜等。

  安阳县树木分为用材木和果木两大类。用材木有:榆树、中国槐、杨树、椿树、柳树、桐、柏、桑、楝、白蜡、栾树等。果木有:枣、杏、桃、核桃、石榴、柿子、葡萄、花椒、山楂、苹果等。

  1994年进行了一次野生资源调查,安阳县共有野生植物71科,310余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被子植物69科。野生植物又可分为木本和草本两类。木本有:酸枣、杜梨、楮桃、山杨、线柳、山核桃、化香、麻栎、山榆、小叶朴、葫芦桑、山桑、无花果、构树、白梨、海棠果、油桐等。草本有:茅草、芦苇、节节草、灰灰菜、马齿苋、野苋菜、沙蓬、荠荠菜、鸡眼草、蒺藜、圆叶牵牛、打碗花、龙葵、酸葡萄、曼陀罗、大车前、平车前、黄花蒿、刺蓟、加拿大莲、狗尾草、星星草等。

  1994年野生资源调查,安阳县有野生动物500多种,其中:昆虫属最多,有16目,106科,328种;禽鸟类18科,35种;爬行类4科;蜘蛛类4科,8种;两栖类6种;哺乳类100多种。

  饲养动物分为家畜、家禽和鸣禽。家畜有:牛、马、驴、骡、猪、羊、兔、狗、猫等。家禽有:鸡、鸭、鹅、鸽、鹌鹑等。鸣禽有:画眉、百灵、麦鸡、金丝雀、白玉、大脚。

  野生动物分为兽类、鸟类、水生动物、昆虫等。兽类有:野兔、鼠、黄鼠狼、松鼠、蛇、蝙蝠、壁虎、刺猬等。鸟类有:燕、大雁、喜鹊、灰喜鹊、鹞、雕、猫头鹰、乌鸦、麻雀、野鸭、啄木鸟、布谷等。水生动物有:鱼、泥鳅、虾、蟹、鳖、龟、蛤蟆、青蛙、蛤蜊、螺等。昆虫有:瓢虫、草青蛉幼虫、赤眼蜂、金小蜂、食蚜蝇、胡蜂、蚜小蜂、小茧蜂、蜘蛛等,为农业益虫。豆荚螟、米象、大谷盗、棉花红蜘蛛、棉铃虫、盲椿象、棉花造桥虫、蝼蛄、地老虎、蝗虫、扁担、菜螟、黄守瓜、金针虫等,为农业害虫。林木主要害虫有蚜虫、黑蝉、食心虫、精虮嘹、枣黏虫、柳金铜钻、大灰象鼻虫、柳兰金花虫、刺槐种子蜂、椿皮蜡蝉、小象鼻虫、天牛、大袋蛾等。

  【文物古迹】 安阳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文物涵盖古建筑(含古桥)、古遗址、古墓葬、古碑刻多种,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安阳永和桥 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阳县永和镇北街村、东街村和西街村的交界处,是一座横跨洹河故道东西两岸的厚墩联拱石桥。2019年经专家论证,将建造年代确定为北宋。该桥为三孔桥,全长39.5米,桥面宽6.8米,桥面弧长31.5米,通高8.2米。券洞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蛟龙,券石上雕动物,桥栏板雕人物山水,望柱顶端雕狮、桃。因年长日久,桥上石护栏全部被毁,桥面铺砌的青色条石,已十分光滑,桥面中央留下两道很深的古代车辙痕迹,辙深8厘米,辙宽13厘米,两辙相距127厘米。这种现象同我国著名的赵州桥的桥面十分相似,车辙对研究古代交通工具有着重要意义。一千余年桥身未作整修,仍坚固如初,充分显示出古代工匠造桥技术之高超。

  大寒遗址 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阳县白璧镇大寒村。遗址高出地面七八米,周围坦荡平展,面积500余亩。

  1961年夏,安阳市文管会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在考古调查中发现此遗址。1962年曾对该遗址进行试掘。196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队配合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62级同学实习,在1962年试掘地点的西南约200米处进行了发掘,发掘时间从9月13日至11月9日,发掘面积约440平方米。这次发掘共发现龙山文化房址6座,灰坑20座,墓葬2座,二里头文化灰坑1座,西周墓葬3座,以及较丰富的陶、石、骨器等文化遗物。文化遗物大部分出土于灰层、水井和灰坑中,少部分出土于房址中,可分为陶器、玉石器、蚌器、骨角牙器,卜骨和自然遗物六类,完整和经过复原的器物共400余件。大寒遗址是豫北地区继安阳后冈之后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存,文化层分布于整个遗址,内涵十分丰富。这次发掘的6座房址,对了解和研究河南龙山文化房屋的布局、结构以及建筑技术提供了新资料。

  邓伍级双碑 2021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阳县辛村镇邓伍级村。现存两碑,东西相应,间隔10米,均由碑帽、碑身、碑座组成。两碑均高2.74米、宽0.92米,立面面积2.52平方米。两碑身均四面体,上面阴刻文字,字体为楷书。西碑为创建伍级洹桥碑,南面落款“明万历三十七年”,其余三面为小楷书文,部分碑面已残破不清,碑座阴雕凤凰,左牛右马、花饰、麒麟,东西两边仙鹿祥云,北西两面均寿星居中,周边纹饰,四角大力神兽托起,整体造型宏伟美观;东碑为创建三教堂灵宇暨乡社学仓碑,碑帽重修,碑座南面居中,阳雕二龙戏珠图案,左右两角大力神兽托起,东面居中有一神牛腾云驾雾,左鱼右狗吃日像,北面居中五龙脱日,周围祥云,西面绘有天狗吃日像。碑身大量文字对研究古代地理、人文艺术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阳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淮调),省级项目3个(苏奇灯笼画、吕村战鼓舞、曹马芝麻糖制作技艺),市级项目10个[吕村大秧歌、三皇炮拳、北郭剪纸、花架鼓、赵家牌坊的故事、落腔(安阳县落腔)、张家祖传秘制疮药、吕村魏氏饸饹面、苏奇印花布、苏奇纸扎],县级项目5个(洋泛张家粉条、吕村李氏传统雕版年画、韩信埋母传说、兄弟让贤故事、冯家鸡排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

  淮调 淮调,曾写作“怀调”,也称“漳河老调”,又因其广泛流行于旧治的彰德府、卫辉府、顺德府、广平府和大名府,故也有“五府淮调”之谓。艺术积淀丰厚、表演行当齐全、唱腔独具特色、动作粗犷豪放,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

  苏奇灯笼画 苏奇灯笼画是安阳县永和镇苏奇村的传统民俗工艺品,制作为纯手工性质。题材内容丰富,以历史戏剧人物、神话传说、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吉祥汉字为主。成画线条流畅、构图朴实、色彩明朗,具有很高的民间美学价值。

  吕村战鼓舞 吕村战鼓舞是安阳县吕村镇的特有文化形态,以古代战事及村名合而谓之。战鼓舞的传说流传已逾千年,形成阵容庞大、气势磅礴、动作刚健、节奏紧凑、铿锵有力的风格。

  曹马芝麻糖制作技艺 曹马芝麻糖制作技艺发源于安阳县崔家桥镇曹马村,起源和传承已有几百年历史。以当地优质小麦、小米、芝麻作为主要原料,分酥糖、灌糖两大品类,尤以灌糖为主要特色,具有中空似藕、酥脆香甜、不粘牙等特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个。

  吕村大秧歌 吕村大秧歌以其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粗犷诙谐的动作、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而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三皇炮拳 三皇炮拳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生存,适应自然规律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其历史悠久,是天、地、人高度协调统一的具有征战性质的武术派别。经过历代民间武师的传承与发展,在徒手套路、器械演练、合手对打、攻防等方面独具特色。

  北郭剪纸 北郭剪纸是一种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可上溯至清朝末年,风格质朴简练,构图主体突出,是豫北、冀南地区农村春节、喜庆时常备的装饰品。

  花架鼓 花架鼓起源于清朝中期,又称鼓加舞,为民俗经典,是用鼓和对打动作进行表演的舞蹈,风格独特,有极高的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赵家牌坊的故事 乾隆年间,赵士杰悉心奉养母亲,其母去世后,他搭庵而居,抠土筑坟,守墓三年。乾隆皇帝下旨,旌表处士赵士杰,而后赵家牌坊(位于现在的安阳县瓦店集)奉旨修建。“破四旧”时,赵家牌坊被拆毁。

  落腔(安阳县落腔) 落腔(安阳县落腔)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至今有300多年历史。因其曲调轻快欢乐,又称“乐腔”。主要伴奏乐器为皮胡、竹笛等。剧目多为家庭生活小戏,文辞通俗,表演富有生活气息。

  张家祖传秘制疮药 发源于安阳县崔家桥镇东曹马村,盛行于安阳地区。张家先祖根据《本草纲目》所述,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广集民间药方而制成。

  吕村魏氏饸饹面 吕村魏氏饸饹面至今传承百余年。主要原料为精小米、榆皮粉,将二者按比例加水和成团,塞入“压床”圆孔内,挤压成饸饹细丝入沸水,熟后捞出加入调料即可食用。吃起来筋道爽口,在周边地区享有赞誉。

  苏奇印花布 苏奇印花布是农耕时代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实物例证,从晚清到20世纪80年代,广大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其踪迹。在纯手工纺织的粗布上印制花样图案,既有民间美术简明质朴、美观庄重的传统特色,又有民间印染工艺独特、玄妙之处。

  苏奇纸扎 安阳县永和镇苏奇村的苏奇纸扎产生于晚清时期,流传至今,是民间祈福、殡葬、祭祀等活动的产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且融扎制、裱糊、剪纸、泥塑、彩绘等多种民间技艺于一体,技术含量极高,对研究当地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

  洋泛张家粉条 安阳县北郭乡洋泛村的张家粉条清末民初即为彰德府名优特色品牌之一,随着时代变迁,其他作坊相继关门,而张家承传祖上技艺,一直坚持用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至今,其产品质地纯正、口感筋道、营养丰富,为大众喜爱的经典“干菜”类副食品。

  吕村李氏传统雕版年画 吕村李氏传统雕版年画于清光绪年间传入安阳县吕村镇李奇务村,是农耕社会民俗礼仪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纯手工性质的农民艺术创造,具有构图明朗、色彩鲜艳、形象鲜明等艺术特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韩信埋母传说 相传西汉大将韩信在安阳县韩陵山屯兵时视此山为风水宝地,将义母安葬于此,随之韩信辅助刘邦兴创汉业,封王拜侯,成为千古人杰。

  兄弟让贤故事 伯夷、叔齐乃商朝末年同胞兄弟,相传他们互让王位而相继出走,后世传为佳话。伯夷、叔齐墓位于安阳县韩陵镇东见山村西北,俗称“二神仙墓”。

  冯家鸡排制作技艺 冯家鸡排制作技艺创始于清嘉庆年间韩陵镇前马村,口味独特,深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