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展(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类世代相承的文化基因。2025年6月14日是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安阳县文化馆特举办“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展,通过图文形式展示安阳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苏奇灯笼画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苏奇灯笼画起源于中华古老的民俗活动——元宵灯会,是豫北地区元宵灯笼的代表艺术形式,被中国民协收录入《中国木版年画志》。
苏奇灯笼画题材内容丰富,主要以神话传说、戏剧人物、吉祥图案为主,如:西游记人物孙悟空、戏剧人物包公、民间故事人物杨子荣等,以及龙虎、喜鹊、鲤鱼、仙鹤、梅花、牡丹等,主旨内容皆崇尚真善美,积极向上,题材广泛、构图明朗、色彩鲜艳、形象鲜明。
苏奇灯笼画为手工制作。首先,制版。精选木质坚韧适中的杜梨、白梨之类的板材,依据画好的戏剧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图案进行雕刻制版,一种图案一块版。其次,印制画稿。将雕版上的戏剧人物、花鸟虫鱼等图案分类拓印在按灯笼体尺寸裁好的白纸上,制作出初稿。然后用手工填色,根据画面需要,用红、黄、蓝等主要颜料调色,对画面进行分层次着色描绘。最后,糊制在四面体、六面体等形状的灯笼上面,燃烛上街,色彩鲜明,煞是迷人。
灯笼画和灯笼的制作彰显了农耕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研究当地的民俗民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09年,苏奇灯笼画作为农耕社会民俗活动和民间美术的典型代表,入选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人制作灯笼画板。
苏奇灯笼画“刀劈杨藩”,以同名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为创作原型,提取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将豫剧舞台上的场景再现于一盏小方灯笼之上。
传承人使用高粱杆和细竹篾制作六边形灯笼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