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县(示范区)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2023-11-28 14:37 信息来源: 安阳县扶贫办 访问量:



把产业振兴的答卷写在大地上


——安阳县(示范区)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纪实


安阳融媒记者 姜蕴真 文/图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安阳县(示范区)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做足做活“土特产”大文章,加快推进“三链同构”,大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华丽转身。


作为全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安阳县(示范区)已建成优质小麦10万亩,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生产基地3.5万亩,培育形成优质小麦、设施蔬菜、中药材、优质水果、食用菌等6大产业链。安阳县小麦、韩陵西红柿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走向全国,把乡村产业振兴的答卷书写在广袤的大地上。



广润坡高标准农田服务中心


高标准农田筑牢中原粮仓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生产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产业,更是农业产业的核心。


冬日的阳光,温暖而柔和,一望无垠的广润坡高标准农田上“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绵延132.93公里的生态透水沟渠集合了灌溉、排涝、补源等作用,4万余株树木使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0%,146公里的“路、沟、林”一体化生态屏障使道路通达率达到100%。


田间道路不仅是农产品的运输通道,更是村民在洪涝发生时的逃生通道。沿着宽阔的田间道路进入瓦店乡广润坡高标准农田服务中心,电子大屏幕实时显示农田喷灌、地面虫情测报等数据,可对物联网智能灌溉机井、植保无人机等田间智能设施的运行进行控制和实时监测,对农业环境监测站、农业植保监测站、环境灾害预警站等田间科技监测设施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通过后台数据运算模型,给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决策建议和对农事活动的综合调度。


以千亩无人农场为例,这里集成应用了“双水源一系统”和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灌溉和施肥,并通过“三土三方”技术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质量,还应用了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通过对无人机、无人值守传感器等设施的远程控制,对农田进行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现代化农业耕种模式,引领种粮大户享受农业科技成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型升级。


“通过手机APP,我随时可以了解气象情况,实时查看地里的虫情,每亩地浇多少水,施多少肥,花多少钱,心里都有数。智慧农业让农田增产又增收,让管理高效又方便,让农民种地省心、省力又省钱。”望着青青的麦苗,种粮大户张先智说。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六化’要求,安阳县(示范区)重点打造安阳县瓦店乡5.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以智慧农业为导向,以信息化建设为引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融合现代智慧农业物联网理念,探索整合建设资源、创新农田运管、落实减耗增效、实施地力提升、构建生态综治和农技系统服务6种模式,努力打造河南一流、全国领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一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安阳模式’,2022年12月,安阳县瓦店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安阳县农田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安阳县(示范区)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向科技要粮”,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保证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农业集约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投入各类资金6.25亿元,共建成高标准农田52万亩,农业生产实现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农药使用量下降6%以上,土地产能提升10%,稳定提高了粮食产业质量和效益。


“智慧农业的推广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正在引领全县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安阳县(示范区)将借助河南省政府、安阳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安阳创新基地的东风,努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乡村振兴示范高地,保障种子安全供应,在‘中国饭碗’里装进更多‘安阳粮’。”安阳县(示范区)负责人说。


“百亩园”建成强村富民“金土地”


“村里建设‘百亩园’发展产业,俺把4亩土地全都流转给了村集体,不仅每年有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在地里干活儿挣个零花钱。俺村的干部拧成一股绳,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干得真好!”提起“百亩园”,白璧镇西报德村村民刘希梅赞不绝口。


西报德村以实现“强村富民,全域共同富裕”为目标,以“百亩园”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土地资源做文章,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双绑”机制与农业龙头公司合作,发展粮食订单农业,实行“土地入股分红+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分红+股金分红”的机制,让群众共享发展的红利,最大限度激活发展效能。该村流转土地从最初的800亩到如今的1200亩,村集体经济净收入从2020年的18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72万元,从一个村集体经济落后的传统农业村庄晋身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先进村,闯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在市、县两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报德村又联合东报德村、大寒村、张家庄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申报建设“四村联建”项目,项目收益由4个村按照比例进行收益共享。该项目总投资283万元,建有农机库、粮食储存库、晾晒场等,可进行粮食烘干、收储,收储能力达2580吨。“得益于‘四村联建’项目,2022年,4个村平均每斤小麦、玉米价格均增值0.15元,仅西报德村就为村集体增加近30万元收入。‘四村联建’盘活了村集体资产资源,拉长了产业链条,辐射带动4个村及周边村的产业发展,有效推动了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无限可能。”安阳县农村经济合作服务站站长牛永周说。


西报德村是安阳县(示范区)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的一个缩影。安阳县(示范区)审时度势,依托土地资源,大力推行村集体流转土地,建设“百亩园”“千亩园”,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使“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35名县级领导和23名乡镇主要领导包村示范推进。截至目前,全县村集体流转土地进行经营的村有147个,其中300亩以上“百亩园”46个,“千亩园”7个,共流转土地4.53万亩,种植粮食、棉花、蔬菜等农作物。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县村集体共增收352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普遍大幅增长,超10万元村庄达到188个,占比61.6%;瓦店乡东路村、高庄镇将台村等建成“千亩园”,村集体收入都突破了100万元;永和镇后荣村等建成“百亩园”,村集体收入突破了70万元。不少村从原来简单收取服务费的1.0版到现在“三产融合”的3.0版,即将迈入4.0版。从无处下手到步入正轨,再到驶上快车道,实现了村集体赚现金、流转土地收租金、村民务工赚薪金、村集体股份分股金“一园生四金”。


“在建设过程中,安阳县(示范区)创新实践出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的新模式,试行了‘县、镇、村三级集体经济组织2.0’运营机制,建立了‘多村联盟’机制,探索推广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立足农村需要,注重抱团取暖,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有效方式,将收益最大程度地留在农村。”牛永周说。



安阳县(示范区)首届文化旅游节在白璧镇西裴村举行


“三变”改革激活发展资源


作为安阳县(示范区)第一批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白璧镇西裴村通过“三变”改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10万元,到2021年的48万元,再到2022年的100万元,实现了“三连跳”。先后被评为省级基层党建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2022年8月3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到白璧镇西裴村调研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工作时,对西裴村通过数字化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给予高度评价。


“三变”改革如何盘活乡村“沉睡”资源,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西裴村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西裴村深入挖掘自身优势,确定‘依托茶店河水系,挖掘仰韶文化内涵,打造成集近郊休闲、乡宿餐饮、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仰韶文化特色乡村’的发展目标,将村庄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进行谋篇布局。”西裴村党支部书记贾海军说。镇、村两级牢固树立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的总体思想,配强选优的村“两委”班子成为村庄发展的主心骨和引领者。


从2019年到2022年,西裴村高标准建设了文创馆、乡村记忆馆、研学工坊等文旅设施,成立了河南西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手安阳国旅推出乡村研学游,带动了近郊游、亲子游,促进了果蔬采摘等产业持续协调发展。截至目前,西裴村已接待研学团队40余批次、3000余人次,旅游人数突破10万人次。




瓦店乡杜庄古镇首届状元文化节开笔仪式现场


其中,“三变”改革功不可没。西裴村采用“村集体+企业+运营公司+村民”的发展模式,凝聚各个因子有效联结,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激发村庄发展的内在潜力和活力。具体来说,村集体将建设的文旅设施等资源作为资产,将投资的文旅设施带来的潜在客流量作为主体股权入股村庄运营项目,村民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入股村庄运营项目,还可以参与具体经营,通过“共建共享共富”,使村庄的“美丽风景”转变成“美丽经济”。


“针对村庄建设中村民参与度不够、村庄运营项目资金筹集问题,西裴村引进运营团队开发建设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入股村民通过手机端可随时查看入股项目每天的收入,并随时提现。截至目前,西裴村发展大小项目18个,入股村民达107户,占全村的67%,筹集入股资金230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贾海军说。


“三变”改革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安阳县(示范区)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在农村集体“三资”“五清理三规范”集中行动的基础上,按照“有变就变,做活存量;能变则变,做足增量;灵活多变,做大总量;变就变好,做优质量”的思路,“一村一策”谋划改革举措,推动“三变”改革多点开花,逐步形成了“三变+村集体+运营团队+运营项目+数字分红”的“西裴模式”、“三变+村合作社+农户+加工企业”的“西报德模式”、“三变+村集体流转土地(入股)+百(千)亩园+村集体经营”的“东路模式”、“三变+学堂培训+生态经济”的“双塔模式”、“三变+文化传承+特色产业”的“杜庄模式”、“三变+物流园+工业基地”的“东见山模式”、“三变+村集体+特色种植”的“后荣模式”、“三变+村集体投资+特色加工商贸”的“将台模式”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模式,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土特产”收获新“丰”景


说到特色农业产业,韩陵镇梨园村的西红柿产业可谓独树一帜。


初冬时节的梨园村依然充满活力,一座座温室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掀开保温卷帘,走进大棚,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绿意盎然的西红柿植株长势喜人。“我流转了15亩地,以西红柿育苗为主,西红柿种植为辅,平均一年销售西红柿苗500万株、西红柿30万斤左右。俺村大棚种植的西红柿已经形成规模,有自己的商标、品牌,西红柿不愁卖!”大棚的主人安阳梨香缘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成员王书亮表示。


王书亮所在的联合社是由梨园村党支部书记牵头、5家党员领办的合作社联合社,也是安阳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梨园村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西红柿产业,建立“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建设“育苗+种植+制肥+冷链运输”全链条,不断提升西红柿种植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目前,带动全镇西红柿种植面积达到2500亩,其中西红柿种植村有6个,种植大户700户,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西红柿已成为该镇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


“作为西红柿种植专业村,梨园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区域性西红柿种苗繁育基地、西红柿种植技术推广中心,探索形成了以优质温室大棚西红柿为主导产业的‘梨园模式’。以梨园村为中心,带动周边形成规模5000亩以上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并以年均500亩以上的增速发展,年产能1亿斤以上,西红柿品牌‘邺城红’先后通过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梨园村已成为安阳现代农业农村建设发展的一张标志性名片。”安阳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郝凤珍说。


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安阳县(示范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先后建成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区20余家。


在产业发展上,大力发展以大棚设施栽培为主的高效农业,集中力量推进大棚西红柿、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新的拳头产品,以韩陵镇梨园村、众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打造大棚西红柿、芦笋特色产品;以永和镇北街村、张奇村瓜蒌为重点,打造中药材特色产品;以永和兴和生态园为重点,打造多种水果特色产品;以崔家桥镇隆化村、路马房村为重点,打造沿北外环的山药特色产品;以吕村镇西吕村、河南省招宝农业有限公司为重点,打造食用菌特色产品。


在空间布局上,形成都市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业观光带。以市区周边的崔家桥镇、韩陵镇、永和镇、瓦店乡等为主,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持续推进以韩陵镇众祥蔬菜专业合作社、永和镇兴和生态园、白璧镇逸悠生态农业等为中心的都市休闲农业区,重点推进草莓、葡萄、樱桃等特色水果产业,建设“生产为主、兼具休闲”的都市休闲农业区。


为提升农产品价值,安阳县(示范区)积极实施品牌化战略,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推进20个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8家新型主体14个产品获得绿色证书,“兴和兴农业”葡萄等7个农产品入选河南省知名品牌,“中棉农事”彩虹瓜等9个农产品入选安阳市知名品牌。其中,韩陵西红柿远销内蒙古、甘肃、上海等24个省、市,高庄镇“玫瑰谷”蛋糕、崔家桥壹品农业“壹品酸辣粉”等产品畅销全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时代新征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并深刻理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更有力的举措,加快产业振兴发展步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民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安阳县(示范区)负责人的话催人奋进。